深耕细作,十载坚守!刘宪权教授“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研究”讲座暨新书发布会圆满召开2024年8月20日,第二十届上海书展临近尾声之际,刘宪权教授“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研究”讲座暨新书发布会于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友谊厅圆满召开。
本次系刘宪权教授连续第十年携新书亮相上海书展,基于《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研究》《刑法学研究》(第16卷)两本新书及相关研究成果,刘教授压轴为读者带来深度讲座分享,为本届上海书展完美闭幕增色添彩。活动开场下午五点半,活动会场早已人头攒动。主持人登台介绍本次讲座暨发布会的出场嘉宾及活动背景,随即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接着,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女士代表主办方致辞。她向大家介绍了刘宪权教授的过往著作及研究成果,也同大家一起回忆刘教授过往十年从未缺席上海书展的坚持。通过一支《刘教授十年书展回顾》特别短片,上海人民出版社向刘教授的长久支持致以感谢,并展望未来在前沿学术成果上的继续合作。
专题讲座讲座环节,刘宪权教授以“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研究”为题带来分享。
首先,刘教授对莅临现场的读者及上海书展与上海人民出版社提供的平台致以感谢。他表示,因为书展舞台的“压力”,自己在科研上从未懈怠,过去十年间就人工智能话题展开诸多研究。十年前,关于人工智能的刑法学研究被部分人视为天方夜谭;十年后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的临界点,对法律责任的影响更加重大。
而后,刘教授结合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为大家简述书中部分观点。上述案件中,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AI文生图”属于作品,其创作者为提供指令的行为人;刘教授则认为“AI文生图”的创作者应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他表示,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是权利主体,故相关案件中发生著作权转移问题,即著作财产权转移给了行为人,而著作人身权仍归属生成式人工智能。
接着,刘教授揭示了上述研究的意义。刑法规定著作权犯罪主要是为了保护著作财产权。社会危害性的计算也是基于侵权行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一步来说,当强人工智能出现,且具有意识和意志,其将成为权利主体。届时,人工智能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将更具重要意义。
分享结束,上海人民出版社全体上台与刘教授合影,再次表达谢意。
新书签售随后,活动进入签售环节,意犹未尽的读者纷纷上前排队。签售期间,刘教授仍与读者不断互动,就相关法律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科技引领变革,深耕护航法治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及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涌现了诸多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日盈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专业为先”的理念,鼓励团队钻研学术理论、持续深耕业务。在刘宪权教授等专家学者引领下,日盈律师将继续坚持专业化,力求将法学前沿理论与实务问题结合,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相关新书1. 《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研究》内容简介:在吸收作者长期和最新关于人工智能犯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以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为研究对象,结合技术与法律、刑法学与法哲学等多维视角,对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的基础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利用ChatGPT实施的犯罪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可能涉及的犯罪进行深度解构。重点探讨了保护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理论纷争、法理根基与具体路径,涉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犯罪的侵害法益与表现形式等内容,彰显了研究的时代性以及突出的问题意识。
本书是涉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领域研究的开拓之作。
2. 《刑法学研究》(第16卷)内容简介: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引发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一轮变革,探讨刑事法应当如何调整与应对,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刑法学研究》(第16卷)一书以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责任问题为研究主题,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多种犯罪类型,以及可能对传统刑法理论造成的冲击作出深度考量和前瞻性思考,以期能够助益于广大同仁对后人工智能时代刑法规制的理解与适用。
相关律师刘宪权(刑事辩护团队领军人)
刘宪权,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天学者”讲席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上海市委、纪委监察委、政法委、教卫党委等法律顾问。同时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等30余家司法机关聘为咨询专家和审委会顾问。
作为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杰出法学教授与刑事辩护律师,他的多项研究成果或者咨询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采纳。